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崇山峻岭间,重庆正以 "车轮向前" 的铿锵节奏,书写着 "城市向上" 的时代篇章。从云端机场到穿山高铁,从智慧高速到立体交通网络,这座山水之城正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重塑着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发展动能。
大家还在搜:2024 年,重庆交通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年完成投资 1013 亿元,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1107 公里,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 4868 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七。随着渝湘复线、渝武复线等高速公路通车,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 4500 公里,路网密度稳居西部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重庆破解 "蜀道难" 的坚定决心。
在渝东北地区,海拔 1771 米的巫山机场宛如镶嵌在云端的明珠,自 2019 年通航以来,已开通至广州、深圳等 10 余个城市的航线,让巫溪、奉节等区县的 "三峡红叶"" 天坑地缝 " 等旅游资源加速融入全国旅游版图。而在主城区,江北机场 T3B 航站楼的投用,使重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拥有三座航站楼的城市,年旅客吞吐能力突破 8000 万人次。
更令人瞩目的是高铁网络的加速成型。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等 "八纵八横" 骨干线路的建设,正将重庆纳入全国 "6 小时交通圈"。例如,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重庆至成都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 50 分钟,渝昆高铁更将重庆到昆明的时间从 5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这些钢铁动脉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 "加速器"。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重塑重庆的经济地理版图。在物流领域,2024 年重庆邮政业务总量达 289.1 亿件,快递业务量突破 20 亿件,涪陵、巫溪等 5 个区县入选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调发展示范创建名单。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已开通至 127 个国家和地区的 555 个港口的运输网络,中欧班列累计开行 3.6 万列,居全国第一。
在产业层面,交通枢纽的建设带动了临空经济、临港经济的繁荣。果园港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通过智慧化改造,作业效率提升 30%,成为 "一带一路" 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而重庆东站的站城一体化建设,将打造集高铁、轨道、公交于一体的综合枢纽,预计带动周边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交通发展还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2024 年,重庆新解决 904 个村民小组通硬化路,17 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村民小组通硬化率达 99.8%。南川金佛山 178 环线、铜梁西郊示范公路等 "四好农村路",不仅改善了农村出行条件,更成为乡村旅游的 "黄金走廊",带动沿线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蓬勃发展。
在交通强国战略的指引下,重庆正加速推进交通智能化升级。2024 年,全市建成投用高速公路智能自助收费车道 966 条,单车通行效率提升 20%;渝湘高速主城至武隆段、石渝高速等智慧高速公路的建成,实现了车路协同、动态绿波等创新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永川自动驾驶先导区已开展无人配送、智能公交等场景测试,为未来城市交通模式探索路径。
新能源交通的布局同样令人瞩目。2024 年,重庆新建超充站 97 个、充电桩 840 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港口岸电设施改造、LNG 动力船舶推广等举措,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这种 "传统基建 + 新基建" 的双轮驱动,使重庆在交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根据《重庆市推乐鱼网官网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到 2025 年,重庆将基本建成 "米" 字形高铁网、"三环十八射" 高速公路网,实现 "陆上交通成渝双核 1 小时、市域 2 小时、毗邻省会 3 小时、北上广深 6 小时通达" 的目标。随着沪渝蓉沿江高铁、渝西高铁等项目的推进,重庆将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交汇点的战略地位。
在更宏观的层面,交通的变革正在重塑重庆的城市气质。从 "山城" 到 "立体之城",从 "内陆城市" 到 "开放高地",重庆正以交通为画笔,在山水之间勾勒出一幅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的现代化图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重庆的实践,正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当车轮持续向前,这座城市的向上之势不可阻挡。在交通强国的征程中,重庆正以基础设施的 "硬联通"、产业经济的 "软协同"、智慧交通的 "新动能",书写着内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重庆将不仅是西部的交通枢纽,更将成为链接全球的重要门户,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相关搜索: